形、意、勢、在日用品VI設計與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1“形”的衍生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從原始社會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晚期的分門別類的造型藝術,總會一些恒常的主題,而它們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它們的造型方式,卻隨著每個歷史朝代的更替而轉變,總是與當時當地的材料工藝、藝術技巧、社會風尚相適應,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例如傳統圖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就可謂朝朝有不同,代代有變化:原始龍古拙,商周青銅器上的夔龍獰厲肅穆,漢魏龍奔騰飄逸,唐龍飽滿富麗,宋龍莊嚴規范,元龍矯健,明清龍繁縟凝重。不僅僅龍形的變化如此,中國其他有代表性的傳統圖形,諸如紋、云紋、魚紋、渦紋等,我們都可探尋到其它表現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演變的脈絡。這種“形”的延伸是對原始母題的繼承與延伸,也是對其外在形式的衍生與拓展。
將傳統圖形元素衍生后,再運用到現代的日用品VI設計與標志設計中,香港的設計大師靳埭強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強設計有限公司”的司標,就是在公司“以人為本”理念的同導下,采用了代表“同心雙合,彼此相通”的“方勝”這一傳統吉祥圖形作為其基本框架。司標原形雖然取至“方勝”,但靳棣強先生敏銳的視覺感受力以及他對傳統圖形內涵氣韻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沒有對原形如實照搬,而是經過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標更加具有東方<上海網站制作個性,也更加適應以后的展開使用,這對于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成功的啟示!
2“意”的延伸
人們之所以歷代不厭其煩地反復描摹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而是在這些我們看得到的圖形符號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層的象征意義,圖形符號只是這些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外在方式,是“觀念的外化”。這些意義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正是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正是由于人們對這種“意”的執著追求,才使“形”得以代代相傳,并衍生出許多旁支左系,可以說“意”的歷史延伸催生出了“形”的歷史衍生。例如“日中有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人們對陽鳥圖騰的崇拜,使得中國傳統的鳥紋有了陽鳥――朱雀――鳳鳥的歷史衍變;太極圖中“通乎陰陽”的魚形紋飾,在歷朝歷代的器具裝飾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
將傳統圖形藝術與現代日用品VI設計與標志設計相結合,這不僅能夠提煉和創新傳統圖形的形,同時還能夠帶領我們去探求和挖掘蘊涵在它們背后的“意”。因為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的事物都一樣的心存向往,這正如司徒虹所說:“中國人文意識和形態哲學觀念的體現,它具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包含科學合理部分,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總結;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它體現了中國人對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傳統圖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也適宜沿用在現代標志的設計之中。
如,中國傳統圖形――“盤長”,在民間它常結合 “方勝”圖案來使用,并以此表達人們四環貫徹、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本意來延展聯通公司的通訊事業無以窮盡,日久天長的寓意。該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意;而標志中的10個空處則有圓圓滿滿和十全十美之意。無論從對稱講,還是從偶數說,整個標志都洋溢著古老東方已流傳的吉祥之氣。
將約定俗成,并已經在中國民眾心中形成共識的傳統圖形“意”,沿用到標志所屬公司的固有的內涵之中,從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層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這也是現代日用品VI設計與標志設計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3“神”的承傳
對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說是對傳統造型的一種淺層次的發展和提升,而一種新的<上海網站制作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我們擺脫美學傳統的物化表相,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我們只有在深入領悟傳統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融并蓄,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在這一點上,中國郵政的標志是很好地運用了傳統圖形中的“神”。中國郵政的標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國古寫的“中”字,在此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我國古代“鴻雁傳書”這一典故,將大雁飛行的動勢融入到標志的造型中。該標志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形與勢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表達了服務與千家萬戶的企業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
因此,我們應當看到,雖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于傳統造型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新的發展的契機。因為,新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導入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維度,而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也為我們傳統造型的再設計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把握住“神”與“意”,最終會尋找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新“形”象的。
綜上所述,理解民俗文化是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而是獨具特點、自成體系的民間文化。它體現了民間社區和集體的人群意愿,它在時間軸上的傳承或變異與在空間上的擴布流行,更多的是通過人作為載體來進行傳播的,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文化現象,同時對社會物質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另外,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民俗文化一方面在傳承,另一方面也在發生著變異,不斷地萌生和演繹出新的民俗。而作為新時代的設計者,則必須把握好民俗文化這一透視人類社會的“廣角鏡”。透過這個“廣角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為了維持生存的兩大基本生產―物質生產和人的生產的主觀愿望以及心理反射沉淀出的文化意識,也可以看到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滋生出高于生活而又日益制約生活的意識文化。而在標識設計中民俗圖案的應用可在它們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聯系。使標志具有深層的民俗觀念、民俗精神。-酒店VI設計 http://www.hotelcis.com。
(注明:轉載必須注明來源于人和時代機構 http://www.ftp2share.net 作者:先鋒)